遵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力宣传和推动“法德并举”的理念和方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全民族道德素养,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自觉的信仰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为此,务必大力研究至德文化、弘扬“至德精神”、传播至德文明、陶冶道德情操、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一、中华至德文化的内涵及其中华“至德精神”的精髓
中华民族追溯至伏羲“一画开天”以来已有七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崇德向善、积善成德、明德惟馨、见贤思齐、礼义廉耻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炎黄立德、尧舜尚德、大禹贤德、比干谏德、周(太)王崇德、泰伯至德等等圣贤明君以身垂范、明德铭理、弘德养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可谓是崇德、尚德、尊德、好德、弘德、讲德、修德、养德、积德、厚德、遵德的至德圣贤和伟大领袖。
中华至德文化即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文化,是中华“至德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民族之“根”、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联合国宪章“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与之一脉相承,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愿望和要求,理应成为世界文化主流和世界文明旗帜而传承和弘扬。
中华“至德精神”旨意是“至高无上的道德精神”,其精髓为“谦让和合、开拓创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华夏文明的灵魂,它涵盖真、善、美、忠、孝、贤、尊、遵、爱、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悌、融、和、合、谦、慈、怜、济、亲、宽、恕、中、韧、忍、恒、敬、奉、廉、耻、明、理、正、公、平、直、谏、诚、勇、志、容、慎、敏、惠、勤、学、严、责、实、修、悔、思、悟等等德学思想。伏羲天道、神农尝草、炎黄济民、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后稷播种、比干谏圣、周礼文化等等,使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德学文化。3200多年前,古公亶父(周太王)创立西岐文明(周礼文化),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作为周太王长子的泰伯公(吴泰伯),三让王位于幼弟季历(周文王之父),浩光盈天,功盖乾坤;710年后,孔子在全面研究了泰伯公三让天下的伟大壮举及重大意义后,肃然起敬,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中第八篇【泰伯篇】记载);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因泰伯公的“至德精神”而将其列为【泰伯第一世家】(孔子列为第十七世家)备倍加颂扬,从此泰伯公被世人尊为“中华德圣”。中华“至德精神”可谓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灵魂。几百年后,孕育派生出道家、儒家、法家等百家学派虽各成体系,但都离不开中华“至德精神”的引领和指导,都是不同程度的对中华“至德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可谓是崇德、尊德、好德、明德、美德、文德、师德、讲德、守德的至圣先师。
二、弘扬中华至德文化及其“中华至德精神”的重大意义
(一)弘扬中华至德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是饱经沧桑的伟大民族。在七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中华儿女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因此,我们必须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一定要弘扬中华至德文化和中华“至德精神”,谦让和合、同心同德、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共谋发展、民富国强,使中华民族及早实现伟大复兴,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弘扬中华至德文化是提升全民道德修养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是个传承美德的伟大民族。社会道德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古人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基石;无德,是无文明,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当前全国上下讲文明、树新风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重温家风校训掀起高潮。各地区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做好事、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然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在树立荣辱观、加强道德建设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信念与实惠,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向前看与向钱看,道德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等问题,许多人认识模糊,是非不清。拜金主义、炫富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少数人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有的人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为富不仁,有的人重金钱重实惠而轻名誉轻人格,有的甚至道德沦丧,无视祖训家教、乡规民约,有的企业和个人见利忘义,做出蠢事、傻事、坏事,甚至践踏法律。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为此,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我们致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秩序规范的经济,更是一种道德高尚的经济。我们现在最缺的资源,不是有形的物质,而是无形的道德。因此,唤醒全民的道德意识已刻不容缓。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全民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高尚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弘扬中华至德文化的主体,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德的力量。
(三)弘扬中华至德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个人抓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把承载中华优秀道德文化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华至德文化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弘扬传播出去,力争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产品输出到文化(思想)输出的飞跃,让中华至德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主流和世界文明旗帜,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输出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尤其中华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以德化人、以德育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汲取中华至德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通、存小异、和为贵的厚重价值,使中华至德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四)弘扬中华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信仰追求乃至世界各民族崇高的、共同的信仰追求的迫切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以及每个人都必须有始终如一的信仰追求,才能走得更远更强更好。中国共产党一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社会为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确立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休戚相关的、发至内心的感情感知认同的、具有共同性终极性的文化精神信仰追求,找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追求与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价值基因。中华美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华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崇高的、共同的信仰追求,使中华民族每一分子都根植道德自律、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基因。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经济的合作共赢与文化的差异甚至对抗不相呼应。中西方文化、各种宗教文化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价值观,但又存在差异和对立的方面,如何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从中找到它们共同的价值基因——崇德向善、弘德润道。
(五)弘扬中华至德文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迫切需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趋同化异”,“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坚决捍卫联合国宪章“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与宗旨。
三、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积极弘扬中华至德文化,使其成为世界文化主流和世界文明旗帜
(一)不遗余力竭力弘扬中华至德文化。在国内外深入研究中华至德文化、弘扬中华“至德精神”,积极组织中华至德文化国际学术论坛与交流活动,使中华至德学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和颂扬,成为世界优秀文化主流和世界文明旗帜。
(二)积极创建中华至德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在国内外联合创建中华至德文化教育培训中心、中华至德文化小学、中学、大学等。如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等等国内外大学联合创办中华至德大学,使传播中华至德文化、弘扬中华“至德精神”有阵地、有场所,与孔子学院相得益彰、相互辉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三)尽快创建中华至德文化讲师团。积极与各级宣传部、文明办等联手,在各级党政机关、党校、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迅速开展中华“至德精神”、中华至德文化、道德文明的弘扬与传播,针对至德人物和事件,如德政官员、德商企业家、德政项目、德政工程进行大力宣传,传递“以德为本、德行天下、企无德不利、德正业兴也”的正思维、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大德大得、小德小得、无德不得、缺德失得”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竭力打造中华至德文化圣地。拟在无锡梅里——“中华德城”建造一个独具内涵的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华至德文化广场,邀请最著名的雕刻大师精心雕刻“中华德圣”——泰伯公(吴泰伯)伟像,配套建设一个中华至德文化传媒大学、中华至德文化主题公园、中华至德文化博物馆、中华至德文化养生养老苑、一座标志中华“至德精神”财富宝塔。积极引导各级政府及企业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和乡村均可创建中华至德文化广场和“至德精神宝塔”,让中华至德文化、中华“至德精神”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深入人心,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因和最强声音。
(五)实业报国、实干兴邦。按照“学以致用、研以转化、传以精髓、弘以创新”的原则,联合国内外德商企业家会员单位兴办具有公益性实体经济,如兴办中华至德文化学校、至德文化养生养老苑世界连锁事业等。
(六)创建中华至德文化弘扬专项基金。大力倡导“实体经济支撑搭台、至德文化弘扬唱戏”的良好社会风尚,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厚德载物、德行天下,定期组织至德人士,特别是德商企业家(包括社会企业家和商业企业家)到国内外贫穷地区开展慈善捐赠活动,传递德心、善心、爱心,使中华至德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与国际上的其它民族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
(七)创建中华德商企业家俱乐部和培训咨询机构,搭建高端人脉及再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广大德商企业家到国内外游学弘德、参观考察、德商论坛、商德交流,邀请国内外各方面的知名学者、专家、行家传道授业解惑,充分发挥易学、德学、道学、儒学、法学及佛学思想运用于诸如思维启迪、修身养性、心理保健、灵魂净化、人格圆满、人生导航、创意策划、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资本运作、投资融资、企业管理、项目对接、危机公关、政策支持及国际法律援助等等方面,针对性地为德商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
(八)充分利用多种传媒广泛宣传中华至德文化和中华“至德精神”。创办《中华德商》杂志社、中华至德文化网、中华德商网、中华至德文化影视网络传媒以及微博、微信平台,编撰至德文化丛书,包括至德文化学术专著如《中华至德学》、至德人物传记等;联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香港凤凰台等各类新闻媒体和知名网站等开展中华至德文化、中华“至德精神”宣传,每年开展一次中华德商十杰领袖人物推荐评选表彰盛典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
(作者吴晓明,中共固始县驻郑州工作委员会书记)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