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在宋代已成为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它位于我国的河北曲阳涧磁村、东西燕林和北镇一带。曲阳自唐代起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所生产的瓷器为定窑瓷。这个地区是一个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曲阳瓷器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佛教圣地。在北宋时期生产出规模极其盛大的精品佛教题材的定窑作品,如我们收藏的定窑罗汉造像。
在北宋政和、宣和年间也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南北窑口得以效仿,从而使定窑名气噪大,特别是定窑造像一类更为突出,使定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奠定了基础。
十八尊造像
定窑题材有着佛教之念,也是十八罗汉造像作品的典范,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的十八位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有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自唐末就开始出现了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如十八尊造像。
第一尊·坐鹿罗汉
坐鹿罗汉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出家成道后,常骑鹿回家劝导国王出家,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自可厌,终于说动了国王让位给太子而出家,故世人所称他为“坐鹿罗汉”。
第二尊·喜庆罗汉
喜庆罗汉原是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有人曾问他什么是“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感到的快乐之喜。”又问他:“什么是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故世人又称之为“喜庆罗汉”。
第三尊·举钵罗汉
举钵罗汉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式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为“举钵罗汉”。
第四尊·托塔罗汉
托塔罗汉原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成道后世人称为“托塔罗汉”。
第五尊·静坐罗汉
静坐罗汉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是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后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故成道后世,称他为“静坐罗汉”。
第六尊·过江罗汉
过江罗汉原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佛祖洗浴事。他的母亲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故名。据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就是因他乘船渡江海而传播过去的,故世人称他为“过江罗汉”。
第七尊·骑象罗汉
骑象罗汉气象轩昂,诵经朗朗心怀众生,目结四方,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即骑象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之大,能耐劳又能致远,原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第八尊·笑狮罗汉
笑狮罗汉原是一位勇猛的猎人,连狮虎也能猎杀,出家后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子走到他身边,感极他放下屠刀,成道后,他就将这两只小狮子带在身边,故人称“笑狮罗汉”。
第九尊·开心罗汉
开心罗汉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夺王位,他对他弟弟说:“我心里只有佛而没有王位。”其打开胸膛,弟弟见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乱,成道,后世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第十尊·探手罗汉
探手罗汉原是个路边生的私生子与十六罗汉为同胞兄弟,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吁一口气,成道后,世人称他为“探手罗汉”。
第十一尊·沉思罗汉
沉思罗汉原为释迦牟尼唯一的亲生儿子,随父出家,与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者称。所谓“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故世人称为“沉思罗汉”。
第十二尊·挖耳罗汉
挖耳罗汉原是一位理论家,因论“耳根”而闻名于世,所谓“耳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一。六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器官,要想成佛必须六根清净,六根中耳根是由于觉净而生认识,故耳根是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迦犘论耳根长清净最为到家,故佛教造像常将他的形象塑画成挖耳状,故世人称为“挖耳罗汉”。
第十三尊·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原是大印度捕蛇人,常携带布袋入山抓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伤,又将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于山林,因发善心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因他随身总带一袋子蛇的布袋,故世人称他为“布袋罗汉”。
第十四尊·芭蕉罗汉
芭蕉罗汉原是生意人,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院的芭蕉树叶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故被取名为伐那波斯(梵文“雨”的意思),后他出家常在芭蕉树下用功,并因此成道故世人称他为“芭蕉罗汉”。
第十五尊·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原是一和尚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因为他前世就是一位修行和尚,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了,只剩下两条长眉毛后,投胎转世将长眉也带了出来,父亲知道他是修行人,故又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故世人称他为“长眉罗汉”。
第十六尊·看门罗汉
看门罗汉原是第十罗汉的弟弟,他出家后化缘用拳头拍门叫屋里的人都出来布施,佛认为不妥,就赐他一根锡杖,他化缘时就用锡杖在人家的门口摇动,人家听了这声音,果然就心生欢喜,开门布施。成道后,世人就称他为“看门罗汉”(此锡杖也叫禅杖,后来就成为和尚出门携带的法器)。
第十七尊·降龙罗汉
降龙罗汉原是古印度恶魔波旬,他大煽动那竭国人四处杀害僧人,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的佛物都迁到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故世人称他为“降龙罗汉”。
第十八尊·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原是僧人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菜者,把自己的饮食分给这些老虎,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人称之他为“伏虎罗汉”。
以上为中国十八罗汉的典故,定窑在北宋也就造就了十八罗汉的造像,唯定窑白釉造像中的经典之作,共为十八尊,此十八尊高度在27—31cm之间,取胎骨细白糥坚,釉色白中略显淡青,胎体偏稍重(因为是造像完全手工捏制,采用合模工艺制作,底面留下了在凉坯时的麻布纹依稀可见)。
此组十八尊罗汉造像证明了北宋时期定窑工匠在造像工艺中之典范,它的瓷塑工艺达到塑造性强,实体性,艺术形象,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理想。佛教理念更为突出,罗汉造像,用定值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定窑胎骨坚白,颜色纯白,塑造性极为强,慈化程度高在此组罗汉造像中每尊表现各异,动作神态上喜、悲、慈、凶等,面部表情表现自如形象,衣褶飘逸洒脱,十八尊造像总的来说此组罗汉像被望造成有血有肉的形象,用微睁的双目启发人们的思考,领悟到佛教文化的质朴、至真。此组罗汉从目前没有发现整套的,相当难得,是宋代定窑的佛教艺术瑰宝,拥有一尊也难得更何况十八尊,乃属中国之最瑰宝。
在此我借用《国宝大观》书序中的一段:“国宝”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受到历史时代的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程度变的标准和内容,我们习惯于已被公认的国宝,问题是在已经存在很少的文物中,从地下不断发现新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应当考虑适当扩大“国宝”的数量和范围,特别是那些我国所独有的珍宝,有一些大众并不熟悉,或许并不认为“国宝”经过鉴赏介绍,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就可能被更多的人承认为“国宝”。
以上我对此罗汉的认识及相关的阐述,敬请方家、学者、专家点评,不吝指教。(纪建平 马桂生)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