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中国交通舆情研究报告(2015—2020)》在京发布

发布时间:2022-01-06 11:11:5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李航)12月31日,北京交通大学、通用技术中仪英斯泰克科技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交通舆情研究报告(2015—2020)》。

报告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起着连接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交通舆情畅通是城市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公众对交通议题、政策、事件所持的态度形成的交通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治理的成效。

我国的交通舆情主要体现为涉及面广、时间季节性明显、区域性特征显著、交通工具性特征差异明显四个特征。交通舆情的衍生也存在公共交通议题频发且呈现全局影响、政策诱发性舆情呈逐年增长趋势、一线城市的舆情辐射效应放大、行业舆情呈现高度碎片化四个特征。而交通舆情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与其他行业领域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行业媒体议程设置能力面临挑战、新兴平台和新技术模式舆情传播能力显著、关键意见领袖构成趋于复杂化、虚拟社群等私域空间主导舆情阐释。报告总结了我国交通舆情的扩散规律,将其概括为四个部分:一是关联和次生舆情成为扩散过程中的常态;二是舆情发展的焦点多元扩散;三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扩散的路径越发复杂。

报告指出,意见领袖在交通舆情的议题设置、传播扩散、论点聚焦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探究交通舆情领域的重点环节。意见领袖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单态意见领袖(单个领域有影响力)、多态意见领袖(多个领域有影响力)、组织意见领袖、个人意见领袖。而交通意见领袖以多态机构型意见领袖为主,单态意见领袖由于粉丝吸引力不足和缺乏交通舆情应对意识等原因在交通舆情发展中缺乏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平台成为了交通舆情中各个利益相关者发声的主要阵地,互联网背景下对把握交通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基于对我国交通舆情现状的分析,报告创新性提出了四条治理路径:一是打通舆情与交通治理联动工作机制;二是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治理模式;三是自媒体建设与意见领袖协调工作相结合;四是积极探索并构建交通舆情预警模式。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