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苏州创新科普管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姑苏经验

发布时间:2021-12-15 18:01: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文/陈来生 傅瑜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科普首要载体的科普场馆,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地区软实力有着突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苏州市科协正在全面推进全市科普场馆的普查,总结经验,查找差距,让科普更精准地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姑苏区是苏州城市之核,有着独特而优秀的科普资源可供开发,对其科普事业的创新管理进行调研分析,对全市的科普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因此苏州专家咨询团专家与姑苏区科协一起,对姑苏科普发展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对标推动姑苏科普工作载体化、科普资源共享化、科普场馆规范化,找准查实科普场馆运行管理中的短板弱项,创新探索科普场馆的规范设立、创新发展和优化提升。姑苏区创新推动科普场馆加速“四变”的实践经验,对促进苏州科普场馆的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和优化提升,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的城市建设、园林古建、工艺美术、健康生活等,无不有着独特而优秀的科普资源可供开发。姑苏区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利用姑苏区丰富多彩的科普资源,策划、打造各种科普场馆,让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技,让中老年人关心科学、关爱健康,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科学、参与科创,进一步厚植科学普及和创新发展的优良土壤,为推动姑苏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姑苏区共有各类科普场馆49个,按主题归为科技、健康、红色教育、应急教育、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六类,涉及天文、地理、航模、爱眼、体能、3D、爱牙、急救、防灾、养老、中医药、健康生活、科学创新、家庭绿化等。其中企业及相关管理机构兴办9个,占总数的18.4%;区属小学及少年宫14个,占28.6%;街道、社区开设26个,占53%。基本形成以各类小型专题科普场馆为支撑,各级科普教育和示范基地为基础的现代化科普设施体系,遍及各个街道的众多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对标上海及周边先进地区,和其他地方的科普场馆一样,多数场馆在内部管理、设施更新、开放接待、活动开展、合作交流、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一是大部分场馆的场地有限,停车不方便;即使是学校,场地相对大一些,但仍存在学生多、场室小,单位时间内场地有限难以容纳的情况。二是大部分场馆的内容有待丰富,设备有待更新提升。很多展室内容单调,缺乏观赏性和吸引力。三是工作人员太少,场馆内无专业讲解人员。除了少数企业科普场馆和学校科普场馆,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管理和讲解人员。四是科普开放合作度不够、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足。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的优质科普资源还不能完全向社会开放,尤其是中小学校由于安保和教学秩序需要,只能在周末对公众开放,平时无法对外开放。五是管理尚不规范,表现为缺乏明显的指示标识和引导;在接待记录、媒体宣传等方面缺乏比较完整的统计资料。尤其是经费比较缺乏,这也是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科普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科学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尺度”,科普教育是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以科普场馆建设为主的科普发展,要宏观引导、规范运行、绩效导向,贯穿人文性、科普性原则,通过现代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让人们了解并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一)以顶层谋划推动科普场馆建设由“散”变“聚”

顶层设计,凝心聚力,建立健全科普场馆的评估准入、组织实施、机制保障、督导完善等体系,推进区域科普场馆更加公平普惠、更能科普育人。

一是聚合场馆建设资源。强化和优化受到省市科协肯定的姑苏区科协“三长制”工作经验,推动更多社区、学会、企事业单位发挥所长,积极投入科普场馆建设中来。要结合中国科协“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示范建设,依托和推动各板块、各单位积极提出科普需求、创建科普场馆,并形成错位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合力推进姑苏科普场馆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二是整合场馆主题资源。进一步加强科普资源整合,加强优质科普资源开发,探索科技资源科普化。挖掘值得关注的主题,推进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深挖企业科普潜力,研定企业科普资源开发开放运行鼓励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推动企业科技资源科普化并向社会开放,支持馆校、馆企、馆研、馆间的协同发展,形成科普品牌叠加效应。

三是延展场馆科普效用。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整合区域科普数据资源,依托各方力量,形成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精准推送、全面覆盖的“科普场馆”传播体系,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最后一公里”建设,在依托市级云端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普网站、社区电子屏、户外大屏、微信公众号“四位一体”服务系统,通过科普推送精准化、科普传播数字化和科普教育泛在化,精心编排“姑苏区科普场馆经典游”线路,进一步延展场馆的科普效用。

(二)以机制创新推动科普场馆管理由“软”变“硬”

针对部分场馆制度缺失、设施老化、展品陈旧、展陈单调等突出问题,姑苏区科协将科普场馆建设管理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直面难点和短板,加快研究《姑苏区科普场馆(基地)评估标准》,制订星级评定规范化流程,量化场馆运行绩效综合评价指标,采取“政策引导、示范引领、科学考核、动态调整”的培育与管理机制,将场馆管理由“软约束”变为“硬杠杠”。同时,强化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常态化暗访考评机制,软硬兼施,规范全区科普教育基地运行管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促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科普场馆日常绩效评价机制,重点关注项目的社会效益,从组织管理、场馆现状、活动内容、工作形式、工作成效等各方面进行绩效考评。要求各街道、社区、企业等相关举办方应高度重视科普场馆工作,纳入发展规划,明确分管领导,切实解决问题,保障正常运营;强化场馆指示标识,规范档案资料管理。

二是优化科普资金使用,让有限的科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通过对现有科普场馆的分级评定,择优扶持、分批推进、重点引导,逐年扩大和提升科普场馆建设,让科普引导资金在场馆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探索建立姑苏区科普场馆准入、淘汰和奖励机制,制定《姑苏区科普场馆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和优化对现有和今后新增科普场馆的科学管理,根据场馆面积、展设情况、开放时间、参观人数、社会影响、发展前景等,对新建场馆给予建设资金扶持,对重点场馆给予运营补贴支持。通过奖惩机制对场馆建设和管理加以督导和推进。

(三)以项目扶持助力场馆升级由“弱”变“强”

全区现有室内科普场馆47个,以中小型为主,其中50平方米以下微型场馆6个,51—249小型场馆26个,小微型占总数的68.1%;250—499平方米中型场馆12个,占25.5%;500平方米以上较大型场馆仅红蚂蚁家居文化、苏州丝绸织造技艺、讯众智能通讯科普馆3个,占6.4%;存在专业水准不高、体验感欠佳、舒适度不高的不足,亟待通过项目扶持由“弱”变“强”。

一是优化展示展览条件,提升展品展项利用率、更新率和完好率,提升舒适度和体验感。坚持分类指导,关停转向与提档升级并举,优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基础优势的科普场馆,精准滴灌,加大建设、运营补贴经费支持,重点支持场馆信息化建设和传播渠道拓展,鼓励利用虚拟现实、视听等新技术手段打造前沿技术示范应用科普场景,定期更新充实科普展示内容,经常性开展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科普教育活动,提升互动体验性,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同时,将条件落后、内容陈旧的部分科普场馆进行关停或是移建、转型,腾笼换鸟。

二是优化科普场馆管理,扶持“高大强”,培育“小特精”。相对来说,科普场馆面积越大,内部舒适度越高,体验感越好。不过也有虽然面积不大却很有特色体验感也较好的。从场馆面积看,大中型场馆多为企业和学校所开设,由于学校不方便参观,所以在目前社区科普场馆普遍不大、财力普遍不强情况下,更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积极开发其科普资源,大力扶持大中型科普场馆建设,不断满足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科技文化需求;同时关注培育小型科普精品场馆,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多出各类优质科普产品,丰富科普场馆的内容建设,

(四)以精准施策倒逼运行效果由“虚”变“实”

一是针对部分科普场馆重挂牌轻管理、相关投入不足、管理人员偏少、业务能力偏弱、接待参观人数偏少等问题,精准施策。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人才优势,持续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场馆活动策划、组织执行、对外合作交流能力;精准指导各场馆健全科普业务流程管理、科普经费专账等制度,拓宽科普经费来源渠道,增强有效投入,持续提升科普工作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准。提升平台活跃度,探索实施重点场馆人流量统计分析信息化项目,实现场馆服务能力、服务业绩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由“毛估估”转向数据“实打实”,将场馆运行绩效与运营奖补直接挂钩,倒逼场馆挖掘潜力,打造最美课堂、最佳窗口、最佳平台,为姑苏“软实力”提供“硬支撑”。

二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科普专家、科普讲师团、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广泛参与科普场馆的宣传和活动,强化对街道、社区科协干部、社区科普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等科普培训,建立一支专兼职搭配的高素质科普工作队伍,解决科普场馆人手不够的问题。

(作者陈来生系石湖智库专家、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傅瑜系姑苏区科协秘书长)

责任编辑:倪洪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