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刘建玲)2001年至2021年,黄骅港用20年的时光讲述了一个港口发展壮大的史诗。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繁花似锦,黄骅港创造过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煤港效率;实现过连续5年千万吨的跨越成长奇迹;圆了几代人煤港变绿的环保梦想。一次次突破发展瓶颈,一次次引领时代潮流,用实干精神打造了黄骅港的速度与激情。
回首20年成长路,一切的成绩均离不开强劲的“战略装备”。黄骅港是重装备企业,也是设备依赖型企业,设备稳定运行是高效生产的基本保障。当港口设备建设的亲历者打开尘封的记忆,如同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样,让人重拾眼中的光芒。今天便与大家一同分享,黄骅港关于设备发展的那些事儿……
话说在黄骅港在经历了选址、建企等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后,一片荒滩建大港的故事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为了保障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咽喉要道顺利建成且具备能力承载重任,黄骅港工程建设成为了国家重点关注工程。因建设工程量大,国内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一次承接,黄骅港只得将整体项目分为翻车机房、装卸设备、供电、通讯四大项目同步建设,每个项目都进行国内外比选,经招标采购选择当时最为先进的设备。
接卸来港列车的第一个环节——翻车机房,设计工艺最为复杂。为保证设备选型安装的先进性和准确性,特邀请当时行业四位顶级专家成立专家组,入驻黄骅港指导项目建设。
面对“白手起家”的黄骅港,专家组成员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比选。考虑黄骅港未来所承担的重任和发展的包容性,且翻车机房与火车车型相适应性,最终选择了可接卸多种车型的C型转子翻车机。
“我们每天都要开碰头会,边设计边改进,边安装边改进,边调试边改进。德国克虏伯的项目代表马丁每天拿着电脑在现场,发现问题后,大家一起讨论,现场提出解决方案,现场出图修改。”回忆起一期设备设计安装调试时,当时跟着学习调试的技术人员穆霄刚记忆犹新地回忆道。
与翻车机项目同步推进的其它项目同样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当时参与安装调试工作的技术人员王立海说:“过去港口没有配煤的要求,港口只是单纯的搬运工。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港口考虑提供配煤服务,整个工艺流程都要重新设计规划。”
所有的项目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那是一段艰难前行的岁月,也是一段积累经验的宝贵时光。正因为每个细节都在论证中、修整中完成,跟随学习的穆霄刚等人迅速成长起来。2001年底,一期工程运行后,设备稳定性高,流程工艺设计合理,为黄骅港后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二期工程建设时,第一批参加学习的十几个技术人员已经成长为黄骅港建设的技术骨干。
穆霄刚说,二期工程建设较一期建设速度提升了很多,且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善于总结,及时纠错,这种优良的品格成为了黄骅港的快速发展壮大最可靠的竞争力。
吸取一期工程的经验,通过广泛调研,在设备选型和设计上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例如:将取料机用于取料的回转车轮数量增加一倍,解决了轨道及台车的损坏问题;取消装船机溜筒伸缩机构,杜绝了溜筒回转机构损坏的问题;以悬挂小车拖动电缆的方式取代拖令方式,解决了装船机伸缩装置电缆损坏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有效克服了设备的先天性不足,延长了设备机构的运转寿命和故障时间。
2004年与2010年,二期工程、二期扩容工程6条作业线分别顺利完成建设投产,且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目标。一、二期工程均采用C型两车转子翻车机,传统堆场作业模式配有堆料机、取料机及堆取料机,单向装船机等传统普遍性设备。其特点是适应性广,翻车机可接卸C64、C70等车型,卸车设计能力每小时4000吨和4400吨不等,装船设计能力每小时3000吨和6000吨不等。
二期工程及二期扩容工作的顺利投产,使黄骅港从三条作业线增至9条,接卸能力翻了两倍多,但随着神东煤炭产量的日渐增长,要求黄骅港承接的煤炭下水任务也逐年攀升,继续扩大体量是当时能源环境下的必然需求。
于是三、四期工程规划同步提上日程。
有了一、二期工程的广泛适应性强的基础设备保障,三、四期工程更侧重于效能的提升,选用了国际比较先进的O型四车翻车机。
不仅仅是翻车机较一、二期有所突破,黄骅港在其它项目的大胆创新、敢破敢立的举动更是震惊行业,也为黄骅港后期飞跃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国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全国上下对环保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为了落实国家对环保的新要求,黄骅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三期工程摒弃传统堆场建设,而大规模采用筒仓储煤的方式。
“当时煤港没有采用筒仓储煤的先例,只有电厂小规模的使用。”已经成为三期项目经理的穆霄刚介绍说。
听说江苏利港电厂有筒仓,三期的技术骨干分批去参观学习,发现筒仓储煤确实存在很多的风险和弊端。比如,出口极易堵料;筒仓内煤炭自燃风险也极高,一旦出现煤炭自燃就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而且卸料小车有“飞车”的隐患,要用绳锁进行固定,影响筒仓的储煤量。
而且因运量规格、通过能力、运转形式的不同,电厂筒仓的应用对于煤港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
参与三期项目建设的刘嵩也回忆说:“当时筒仓工艺在煤港的应用,设计院也没做过,大多细节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连技术规格书大多都是自己编写的。”
筒仓在煤港运用的前期推论工作就持续了近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里,技术人员与设计院人员每天加班到7、8点钟,大家把筒仓项目细分成每一个小部分,再分组负责。期间,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首先论证了筒仓的安全性能,黄骅港煤炭周转平均只有三天半的时间,发生煤炭自燃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且有一、二期堆场可作为应急倒仓储煤基地。其次针对卸料小车“飞车”和给料口堵料均进行了设计改造也有了解决的方案,可通过加重卸料小车以及行走的摩擦力有效解决“飞车”问题;出料口加装活化给料机利用亚共振的原理防止出料口堵料,筒仓侧壁加装空气炮以气体冲击力解决侧壁粘煤的情况。
十年的安全高效运行,证明了黄骅港选择是正确的。
无独有偶,黄骅港三、四期工程的建设把世界煤港首创进行到底。
三、四期全码头建成双侧靠泊,采用回转装船工艺,与筒仓一样依然是煤港首创。这一决策节约建设成本就近15亿,节约用工近三分之二,同时还能缩短等待船泊排水时间,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
截至2012年,黄骅港规模建设已经完成,设备管理进入了创新科技的新阶段。
时代的发展,信息化迅速崛起,黄骅港早已不满足传统的作业方式。经过十几年的成长,黄骅港从蹒跚学步发展成了国内煤港是中坚力量,黄骅港主动担起了探索煤港转型发展的重任。
在国内煤港均处于传统设备运行时,黄骅港率先走向了智能化研究的队列。2014年开始,公司以创新工作室为基础组织开启了港口作业智能化改造的课题。到2016年完成了翻、堆、取的自动化改造,是首个实现无人堆场作业的煤炭运输港口。2020年,再次突破装船机智能改造难题,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作业,为世界散货港口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智能方案。
在创新智能化作业的同时,公司还同步实施了设备提能增效,陆续完成了一二期卸车线提能增效改造工程,解决了因设备老化引起了故障频发等问题,同时将卸车效率由每小时4000吨提升至每小时4800吨。取装线提能改造正在实施中,完成了取料机及皮带线的改造工程,有效提升了设备稳定性,预计到明年可全面完成取、装线改造,届时将进一步提高装船效率,助力港口运能的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骅港设备管理的步伐还未停滞,向管理要效益,向设备要效益,精细化、系统化、科学化,正当黄骅港思考设备管理提升新出路时,设备生命体征线的理论的提出如同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港口设备管理打开了新天地。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黄骅港创新建立并实践“港口设备生命体征线”运营管理体系,使“管用养修”更加科学、合理,并高效协同生产计划,实现与集团一体化运行规律高度关联、紧密衔接、动态平衡的全新模式。
“应修尽修,应检尽检”才能保障设备的安全高效,然而何为应修?何为应检?又如何解决设备维修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设备生命体征线”回答了所有问题。
依据以往设备运行数据,总结出设备实际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部件使用的寿命,并从中寻得规律。再依据规律推算出较为准确的设备应检应修时间。将过去设备坏了就修的被动维修转变为准确预测的计划性维修。根据设备维修的紧迫性、时间长度等一系列因素,将维修项目划分等级,并与生产计划深度结合,规划出最为合理的维修计划。
从年初设定出年度维修计划,再分解到每个月,根据生产和设备的实际情况再按每周落实调整,使得维修计划更加灵活、合理、可执行。
自实行“设备生命体征线”管理模式以来,维修计划率基本可达100%,设备检修与生产作业结合更加密切,成功化解了多年来维修、生产争抢时间的矛盾。
生产计划员陈浩介绍说:“设备生产体征线在港口运用看到了实效,设备维修与生产作业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截至10月底,黄骅港煤炭下水1.76亿吨,超年进度494.8万吨,尤其10月份保供以来,创造了连续10天日运量超60万吨,连续4天日运量超73万吨,且于11月12日,以82.4万吨的日运量打破了维持三年了装船纪录。
目前,黄骅港设备提能增效、智慧排产等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未来,黄骅港将继续挑战港口设备的新高度,为国家能源运输保驾护航,为煤港未来发展不辍前行!
责任编辑:倪洪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